查看原文
其他

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认识钱了

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
2024-09-06

扫码支付、在线转账、网络充值、电子红包……我们的孩子成长在一个无现金社会,似乎越来越多的“10后”“20后”已对现金没有概念。

前不久,在一所小学一年级“认识人民币”的课堂上,老师提问:“如果我们要买一个3元6角的商品,应该怎么付钱呢?”

有学生回答“先给一张3元,再给一张6角”。


“3元”“6角”这种生活中不存在的整张金额,却出现在小学生的想象中。

一项课堂调查显示,全班40名学生中,大部分孩子见过100元、50元纸币,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、20元纸币,但超过一半的孩子从未见过1元纸币。

日常接触得少,认知的机会就少,孩子不认识钱的现象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。

2010年前后,移动支付在我国普及速度加快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,截至2023年底,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%。

现金,这个曾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正在淡出公众视野。

付钱变成刷手机,缺乏对钱的具体感知,许多成年人少了花钱的“痛感”。更遑论,从小生活在移动支付时代的孩子们,没了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的实践体验,对钱的认知就更加懵懂。

从现金到数字、从线下到线上,从真实到虚拟,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孩子的消费习惯,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金钱观和价值观。甚至有孩子产生“钱不就在手机里吗?刷一刷就又有了”的错误认知。

在各类“熊孩子”巨额网游充值现象中,他们之所以敢于成千上万地给游戏充值,除了平台和家长责任外,恐怕也与缺乏基本金钱消费观念脱不开干系。

应当指出,移动支付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,避免了“换钱”“找钱”等繁琐,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。这样的进步,是不能否认的。

未来趋势不可改,金钱观念可以教。

作为国家法定货币,人民币不仅是我国最基础的支付手段、经济交易的工具,更是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载体。对于未来的社会公民,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民币具有重要意义。

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 来源:新华社

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做好引导,帮助孩子们正确看待和使用金钱。比如,通过给予一定数量的零用钱,让孩子学会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;带孩子参与简单的现金购物活动,切实感受金钱的价值。

通过生动的实践,可以加深孩子对人民币的认识,培养理财能力和健康的消费观念。

在学校教学中,可以利用学具(如仿真纸币和硬币),帮助学生对人民币有直观认识。改变教学策略,将教学重点放在认识人民币、了解钱的来源以及币值换算等方面,适当弱化“换钱”“找钱”等低频概念。

比如,老师通过讲述人民币图案背后的故事,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我国的货币;学校通过故事会的形式,带领学生理解货币的意义,初步建立正确的财富观。

也许有人会说,教育孩子从小“见钱眼开”,是否欠妥?

事实上,金钱教育又称财商教育,是关乎儿童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一课。

如今,不少国家专门开发了动漫和游戏,帮助儿童建立金钱、收入、支出、家庭预算等基本概念;有些地区在中小学开设信托基金理财课程,教孩子们如何投资,管理自己的财产。

总之,身处数字时代,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、财富观,依然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。

最后问一句,你有多久没使用现金了?



撰稿:何珂
编辑:韩小乔 梅麟

—————   推荐阅读   —————

亲人住院“无陪护”,可能吗?
“羞耻症”不是病


星标☆“安徽时评”
及时接收最新推文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安徽时评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